新闻资讯
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非典型建筑师”
发布时间:2024-03-11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非典型建筑师”胡伟,男,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2001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学系。其先后在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设计管理总院)任职,主要从事交通建筑(城市轨道交通、城市交通隧道与公交枢纽)、城市地下空间、轨道交通综合开发(TOD)、民用建筑(商业办公、住宅、学校等)等类型的建筑设计,在装配式建筑设计、BIM技术应用和绿色建筑等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现任中建八局设计管理总院副总工程师及EPC数据管理中心主任,以期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领域作出新的贡献。

  学生时代的胡伟就特别崇拜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大师的职业生涯一直在挑战自我,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思想的束缚,在不同的领域耕耘,创造了一件又一件传世经典作品和独树一帜的建筑思想理念。胡伟经常自嘲是一个“非典型建筑师”,从业二十多年以来,他一直在建筑设计不同领域探索,以期取得不同的设计经验,更加深入地理解城市和建筑。

  自2003年始,胡伟就参与了上海市轨道交通工程建筑设计工作,先后参与了2号线号线号线等工程的总体设计、车站工点、停车场工点建筑设计工作,在上海世博会前400公里轨道交通要通车的背景下,顶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白天开会汇报,晚上修改方案,一周工作六七天是常事。由于车站经常设置在建筑密集的市中心,车站的风井和出入口难以设置,为了建设单位能决策拆除哪一幢既有建筑或迁移哪些树木,他多次去现场调查,甚至要调查建筑的产权人是谁,测量可能需要搬迁的大树胸径,反复修改方案。他特别感激那一段时光,通过参与市重点建设项目对自己实现了全方位的锻炼。每当乘车经过自己参与设计的车站,胡伟都感到非常自豪,那是他曾经青春挥洒的地方。2009年,为了让自己的设计经验更加全面,胡伟主动申请内部调动到民用建筑设计部门工作,开始参与住宅、学校6t体育app官网入口、办公类型的建筑设计。凭借在轨道交通领域的设计经验,他参与了一批城市地下空间、TOD开发的工程设计工作。

  由于业绩出色,2012年胡伟被任命为城建院分院副总建筑师,也为他后续转换赛道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胡伟认为,数智化将成为建筑行业未来新航向。胡伟对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刚刚参加工作时期。他十分热爱编程,从毕业伊始就自学开发各种提高工作效率的小工具,基于大学学习的编程基础并自学研究,开发的绘图、办公软件插件深受同事们喜爱。有一次,一个同事把某项目总平面图的坐标点标错了,施工单位打桩发现差了十几米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胡伟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么小的坐标标注问题不能解决?经过思考,他认为是使用的软件有问题,坐标点的检查靠人总有疏漏,如果靠程序检查就容易多了。当时各种专业软件还没有此类工具,他就自己琢磨编了一个坐标点的程序,经过实践检验,后来做的所有总平面图里的坐标点的标注全部是正确的,尝到信息化工具带来的“甜头”后,胡伟信心大增,陆续做了非常多的小程序,只要是与工作相关的重复性劳动,胡伟都会想办法交给计算机解决,从通用的office办公软件到专业的CAD、BIM,他都有涉猎研究运用,这也为他后来建立数据分析思维、进入装配式、BIM、EPC及数字化等不同专业领域打下了基础。

  对建筑行业的新事物,胡伟都有浓厚的兴趣。2010年左右,在国家装配式领域进入探索大时代之前,胡伟已经深入研究过BIM技术,在他看来,装配式有一个“天然基因”——装配式构件与BIM模型里的构件是相通的。有了先前BIM的研究基础,胡伟再去研究装配式便有了抓手,也更游刃有余。2010年,胡伟自告奋勇承担起装配式建筑领域科研和设计工作任务,先后公派到、日本等地考察学习。他担纲设计的大型居住社区浦江基地四期A块、五期经济适用房项目获得2016年上海市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他还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上海市科委“创新行动计划”世博科技专项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1项,申请专利3项,承担上海市标准设计图集1项(担任项目负责人),参加编制上海市地方标准5项,参编与装配式建筑有关的出版物4项等。2017年获得第一届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先进个人称号,2018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谈及对BIM技术的看法,胡伟深有感触。以他工作经验来看,目前国内BIM在施工领域的运用效果远大于设计领域,对工程量测算、施工风险控制等有着很大的作用,而对设计院来说,目前的BIM工具的易用性还不够,学习成本和实际应用人力投入成本较高,设计院较难以承受,因此还普遍存在先画完二维图再做三维模型的“两张皮”现象,真正的正向设计推广进展缓慢;此外,国内BIM核心软件产权被国外把持,软件国产化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基于自主研发的BIM软件,才能保障国内BIM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对于装配式应用,胡伟认为钢结构一定在未来有广阔的发展天地。受建筑结构体型、预制生产技术、人工和材料成本、施工技术、工程承包模式等因素影响,目前国内装配式混凝土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逐步解决,从结构安全角度来说装配式钢结构相对较容易控制,但是防水和保温问题尚待彻底解决。

  在国家大力推广EPC模式的背景下,胡伟感觉到建筑师应在EPC领域承担更大的责任,2019年他加入中建八局设计管理总院,参与了多项EPC项目设计及优化工作,深感设计在EPC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加入中建八局后,他更能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思考设计咨询如何进一步服务用户,为用户创造价值。如今中建八局在开展数字化转型的系列工作,在设计管理总院成立了EPC数据管理中心,他通过内部竞聘担任部门负责人,希望利用数字化能力的加持,更好的发挥设计咨询的作用。

  中建八局有着丰富的项目资料库,对别人而言可能就只是一堆图纸档案资料,在胡伟看来却是十分可贵的大数据,如能对这些项目进行总结提炼,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内在规律,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在客户咨询服务时便能快速高效地提供具体量化、有经验依据支撑的建议,胡伟将这一工作定义为数字化咨询。比如,客户想要建一个医院,如果客户缺乏对医院建设的经验、不清楚自己的需求界限时,这时通过调取数据库里所有的医院项目数据分析资料,如它的技术参数、装修标准、设备配置等等,不断深度挖掘客户潜在的需求,从而大大降低沟通成本。除了在投资前期阶段为甲方提供咨询服务,数字化咨询在EPC全过程管理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固定总价模式是EPC的主要模式,在总价范围内实现甲方的目标甚至超出预期,是EPC项目乙方要实现的目标。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知道在哪个环节优化配置、哪个环节增加投入,从而在成本与质量之间实现有效地平衡。

  今年年初,胡伟的EPC数据管理中心部门就启动了数据库的建设,并计划年底初步建成可用。目前这一工作最大的困难在于思维与技能的融合,部门的员工都是专业领域非常有经验的设计师和造价师,如何把设计师的思维嫁接上数据分析的思维是攻克难题的关键,因此胡伟十分注重培养设计师和造价师们的数据分析能力。胡伟表示,首先要先依靠人量把存量项目图纸和资料中的数据清洗、提取出来,整理成表格上传数据库;未来设计管理平台上线以后可以后台自动抓取数据进数据库,然后利用统计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未来还将利用AI算法进一步挖掘数据中金矿。

  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说,在人类思想史上,重大成果的发现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的思维路线的交叉点上;习总也说过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胡伟用自己的职业经历生动诠释了复合型能力对职业乃至行业发展的催化作用——在深耕本专业的同时不断地探索研究前沿热点知识,利用自己的编程技能和数字化思维,与传统行业碰撞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从而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

  胡伟表示:“建筑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大规模粗放式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EPC模式、建筑师负责制等的推行,建筑设计将迎来精细化服务的时代,将涌现出更多设计完成度高的作品,改变那种建成的建筑远看效果不错、近看细节糟糕的状态。建筑师的责任更大,发挥作用的空间也更大。作为建筑师应该及时了解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积极承担更多的责任,学习更多的技能,与本专业相辅相成并产生乘数放大效应,为建筑业奉献更大的力量。”

  迄今为止,胡伟每天仍坚持花两三个小时写代码,或者学习相关课程,在数智化方向深度探索。他坚信,建筑行业未来一定可以被信息技术改变,而储备就从现在开始。

  从业二十多年的经历让胡伟体会到,与艺术家或服装设计师不同,建筑师必须靠客户的投资才能施加对建筑的影响,进而对城市产生影响,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这个职业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必须首先为客户(用户)创造价值。建筑师要想成事,必须承担责任,锻炼全面的业务能力,统筹主导项目设计的进程。服务无止境,首先应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需求有些是显性的,更多的可能是隐性的,服务不够好往往是隐性的需求挖掘不足。只有提供超出客户需求的服务,才能给客户创造价值,让客户满意。

  坚守在这个行业不仅仅是因为提供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更多的是热爱。别人好的作品总能打动他的内心,自己设计的项目建成了,总有一种自豪感,在项目中的辛苦付出最后都烟消云散。他始终保持着热爱学习,向行业新事物积极靠拢的习惯。时代在变化,但是建筑师价值创造的主题一直没有变,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越来越游刃有余。